7月2日,在法国图卢兹举行的中法工商峰会闭幕式上,马钢与法方就“高铁轮轴关键技术”使用许可项目正式签约。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马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高海建与马钢瓦顿公司总经理杜尚分别在《MG
VALDUNEC与马钢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之间的专有技术许可协议》上签字。
7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上半年工业通信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称,下一步,工信部将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在6月份公示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名单中,马钢轮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成为唯一入选的钢铁企业项目。
内有具备3000多个车轮品种规格的生产能力和一流的自主设计研发能力保驾,外有收购法国瓦顿公司作为技术强力支撑,在未来十年轨道交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有利条件下,马钢车轮将驶向一个新的目标:中国“智造”。
高速轮对国产化尚待破局
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郑州、西安、重庆、成都、昆明、大连、哈尔滨新增或开通了轨道线路,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预测,未来十年将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黄金发展期。
然而,这个黄金发展期所带来的机遇很可能“肥水流了外人田”。作为高速铁路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高速轮对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近年来,国外高速轮轴、轮对制造商紧紧抓住中国高铁迅猛发展的商机,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德国BVV公司拥有高速车轮/车轴的先进生产技术,拥有世界领先的地铁轻轨专用减噪车轮生产技术,凭借老牌的影响力,该公司2010年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6000万欧元。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还在逐年攀升。西班牙铁路建设和协助公司(CAF)是世界第五大铁路车辆制造商,拥有专门的车轮、车轴制造工厂,具有多年高铁车轮、车轴和轮对研发制造的经验。目前,CAF公司积极瞄准中国市场,从成本、资源、人才、技术、管理,以及区域、人文、环境等方面,加大对中国动车组车轮与车轴市场的开拓。
最近两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国外企业,国内高速轮对生产制造企业也采取联手海外制造商的方法进行应对,加快进入动车组轮对市场的步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山西煤矿进出口集团下属的智波公司与意大利鲁奇尼集团(Lucchini)合资组建的,于2006年成立,拥有中国唯一一个高速动车组轮对组装和检修基地,是专业从事轮对加工、组装及检修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形成年产5万套轮对的制造和检修能力。目前,该公司拥有CRH1型、CRH2型、CRH3型及CRH5型动车组所有材质车轮、车轴及轮对的生产制造和检修资质。此外,长客股份于2014年10月成功通过了CRH3型、CRH5型动车组轮对组装的CRCC(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认证资质,可由智奇、BVV向其提供成品车轮与车轴,进行动车组轮对的组装。该公司正在实施“高速动车组检修建设项目”,并新购置了轮对压装机、抗击打涂层设备等机器,以扩大其动车组轮对检修市场的份额。四方股份于2015年1月份联合德国BVV公司成功申请并通过了EA4T车轴、ER8C车轮及动车组轮对的CRCC认证资质,可由BVV向其提供毛坯车轮与车轴,在青岛直接进行动车组车轴、车轮的加工和轮对的组装。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一条动车组车轴加工、车轮加工与轮对组装的生产线。
正是近年来合资企业的崛起,才让我国在高速车轮车轴市场竞争中有了与外国公司抗衡的筹码。目前,可供动车组轮对的国外企业有5家、国内企业有3家,每家平均可供应4000套~5000套轮对,分享了中国市场。然而,这种与国外企业合资的方式,大多不能让我国企业掌握高速车轮/车轴生产的核心技术,从而真正获得市场的话语权。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动车组轮轴国产化,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主持下,国内马钢、太钢、晋西车轴、太原重工正在积极开展动车组轮轴钢坯及轮轴国产化研制工作。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车轮对供应商,马钢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在车轮用钢方面形成了车轮、轮箍、环件、盘型件等四大类产品系列,具备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生产能力和一流的自主设计研发能力,形成了以铁路运输、轨道交通用全系列车轮轮箍为主,以工程机械、石化、军工等为辅的产品体系。 下一步,马钢将如何破局高速轮对的国产化?
收购法国瓦顿形成产业集成
在充分研究市场形势的基础上,2014年6月份,马钢成功收购法国瓦顿公司,快速形成轨道交通领域的产业集成。 法国瓦顿公司有着100多年设计、生产铁路用车轮、车轴、轮对及轮轴产品的经验,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如高速、重载、低噪音、低应力等产品,每年在市场上至少有7万吨的轮轴、轮对订单,这给马钢进入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瓦顿公司拥有超过40年高速铁路轮轴产品研发、生产和运用的成熟经验,是高速列车TGV轮轴产品的先驱,其研发的动车组车轮曾创下了时速574.8公里的最高纪录,为马钢利用其品牌优势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此外,马钢密切关注高速轮轴国产化的进程,跟踪国内外轮轴、轮对制造商的发展方向,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马钢特别注重借鉴智奇引进鲁奇尼的经验、四方股份和长客股份与BVV合作的特点,了解同类企业新建项目进展情况,快速推进MGV轮、轴及轮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在行业资质上,马钢轨道公司已取得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SO9001认证证书、
AAR(北美铁路协会产品认证)证书,正在积极推进CRCC认证工作,力争今年完成生产资质申请材料,获取主机厂的生产资质推荐。同时,他们还在积极推进其他标准的认证工作,为进入执行相关标准国家的轮轴市场做好准备。
近年来,马钢成功开发并出口美国GE公司(曾经作为我国青藏铁路机车生产制造商),以及北美、澳大利亚、巴西的大轴重(30吨~40吨)的重载车轮,使我国重载车轮的研究与制造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做出中国“智造”有竞争力的车轮
在具备了实力和资质之后,马钢开始大踏步进军车轮市场。而智能制造正是马钢进军车轮市场的凭借。
马钢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要求,积极稳妥地试点实施“轮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该项目由马钢轨道公司、安徽工业大学和马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项目实施后,马钢将具备高速、城轨、地铁轮轴加工、组装能力,进一步加快我国高速轮轴国产化的进程。马钢轨道公司作为构建“轮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将借助马钢瓦顿公司的先进管理和技术,建设城轨轮轴生产线,实现高速城轨轮轴的智能制造。
该项目由两条生产线组成,其中第一条货车轮轴生产线(1#线),于2013年9月建成投产,可实现年产12500套货车轮轴的生产能力;第二条客货车轮轴生产线(2#线),已完成厂房建设,目前正处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15年10月可陆续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00套动车轮轴和5500套客车轮轴,并具备城轨、地铁轮轴生产能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马钢将突出智能制造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做出中国“智造”的有竞争力的车轮。 在智能制造方面,智能装备主要有客车轮对压装机、桁架智能机器人、数控车轴深孔钻镗床、数控成型磨床、轮对动平衡机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达到80%。采用数字化工艺规划仿真技术,实现产品数字化开发、生产过程模拟仿真和验证、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产品质量追溯、在线智能检测、设备故障自诊断、车间制造资源合理调配和车间精益生产管理等智能功能,实现轮轴产品的智能加工和柔性组产,确保产品一致性,有效降低库存和制造成本,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综合实力。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该产线将建成以项目管理、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数字化网络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轮轴研发、生产基地,带动管理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