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常务理事、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刘振江表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对产业、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系重大,我们要承担社会责任,认真掌握标准,严格认证程序,确保认证质量。来自7个行业组织、多家高校和企业的领导和专家近5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由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长李克敏主持。
按照《华盛顿协议》缔约国正式成员的要求,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正式运行。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承担我国工程教育材料类专业的认证工作,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纺织、光电子、复合材料工业7个行业,近500所高校、1005个专业点的认证相关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认证日常工作。该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材料类专业国际互认,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就像一把利剑,倒逼工程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提质升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侯永峰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对高校来说,要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实现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对行业来说,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逐渐衔接。
教育部评估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秘书长周爱军表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衷就是密切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人才产业的适应性,使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产业的需求。要鼓励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到认证中来,因为他们能直接感知产业的变化,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有更深的认识。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黄伯云表示,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晚,专家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对整个工程教育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注重专家队伍的建设。按照相关规则,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需要有1/3的企业专家参与相关认证才有效,同时,企业专家还要发挥对学校培养目标、毕业达成、课程设计和实践课程讲授等方面的话语权和授课优势等作用。目前来看,来自企业的专家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教育认证工作是中国高校和中国教育实现国际认可和互认,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行业组织的参加是实现第三方认证的破解途径,认证工作是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助推器,中国工业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工程教育同步。”刘振江表示,推进材料类专业认证的工作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他强调:“高校、企业、专家都要提高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完善和规范认证工作体系。”
据悉,工程教育认证宣贯会议于同期举行,4名来自国家层面的专家分别做了题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形势与新要求》《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毕业达成度评价》《认证重点机制及自评方法经验报告》《认证工作理念及体会经验》的报告,传达并分享了国际最先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