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钢是有明确目标的企业。我们始终定位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流钢铁企业。”
日前,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在接受采访时说。“当然,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开始的时候,规模是主要矛盾,所以沙钢围绕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上了多个重大技改工程项目。现在,钢铁行业不应该扩大新的产能,因为20年、甚至30年也收不回来投资。但是,技术改造还是要搞的,不改造不配套,你怎么有竞争力?”
的确,回顾沙钢40年的发展,从多次全面引进并改造升级世界一流钢铁生产线,成长为世界钢铁巨人,到全面推进科技领航战略,依靠自主创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力量贯穿于沙钢发展历程的全部;而且,这种战略在不同的阶段具备不同的主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是沈文荣在不同场合说得较多的两句话,也是统一在沙钢发展中的两大内在驱动力。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要素的变化,进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有着远大目标的沙钢,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属性,始终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抓住或规模、或品种、或质量、或市场、或管理等主要矛盾,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目标;他们始终创新科技进步的战略思维,充分发挥科技的革命性作用,以市场效益为检验标准,驱动企业的成长,这就是“沙钢辩证法”在科技进步上的特质。
“打造世界一流的钢厂,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是办不到的。”沈文荣再次向记者强调这样的技术价值观。
那么,落到实处,科技如何铸就沙钢实力的?
科技战略+思维创新驱动企业持续发展
大家都说要依靠科技进步,但真正在战略思维上始终牢牢依靠科技进步的不多;在科技进步进程中长期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就更不多了。
“技术改造怎样搞?用怎么样的思路来决策,来实施?这里面大有学问,大有讲究,大有潜力。”这里,沈文荣强调的是思维创新。
“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要按照工艺技术装备15年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要求,使整个项目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沈文荣在2002年建设650万吨钢板项目时这样强调。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科技革命加快进行。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一般3~5年就会有新一代计算机出现,“15年领先”意味着考虑了至少3代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上就要上高起点、高档次的,填补国内空白才有竞争能力。我们绝不能上那种建完就要改造的生产线。”沈文荣强调,“而且是整体生产线一步到位。”于是,沙钢与奥钢联进行全面技术合作,采用世界先进的冶金前沿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从蒂森克虏伯的多特蒙德钢厂全套引进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全方位地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和优化提升,使650万吨钢板项目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
“高起点、一步到位”是“沙钢辩证法”在项目建设时的科技战略核心思想。既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要强调原创性的自主创新,则是沙钢长期坚持的科技创新原则。“科技创新不能老是处于追赶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更多强调原创、领先。”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介绍。
2006年开始,沙钢为“西气东输”二期工程提供的X80管线钢,外国专家预测起码要10年,沙钢仅用半年就研制成功,并在国内外市场不断获得大订单。2013年,一种标号为600E的世界最高强度的抗震钢筋在沙钢问世,并被用于强度、抗震要求极高的人防工程。
2014年,沙钢钢铁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种690MPa级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及其制造方法”“建筑结构用热轧双相钢中厚钢板及其生产方法”“一种降低马氏体高强钢韧脆转变温度的方法”和“一种55SiCrA弹簧钢盘条的斯太尔摩控冷方法”4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此外,他们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电炉热装铁水、全精炼、全连铸、全热送、全一火成材、全连轧”的“六全”工艺路线,成为钢铁行业首创的高炉铁水直接加入电炉炼钢的节能型短流程工艺路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目前,沙钢研究院有效专利拥有量已达138项,其中100多项为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0%。
“花钱搞项目,就像开发房地产那样,搞好了就是在挣钱。建设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是沈文荣在项目引进阶段所奉行的“投入产出辩证法”,沙钢借此以不到国内外同行一半的投资,形成了3500万吨钢的产能。现在,这一创新仍是沙钢依靠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所遵循的原则。
不久前,一项电炉加热介质由天然气改为焦炉煤气的技改方案被否决了。原因是:虽然改烧焦炉煤气降低了成本,但是其烧嘴须要进口,而进口烧嘴要130美元一个,增加了成本,总体一算账,并不合算。
“技改肯定是好的,但是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你一定要算算投入产出账。”龚盛说,“原则上,我们技改项目要求2年必须收回投资。2年能收回投资的技改,要积极地办;1年能收回投资的,要抓紧办;半年能收投资的,要超常规办。”
“2014年,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本着‘少投资、
多创效’的理念,抓好技改项目的论证,对确立的技改项目狠抓推进,全年共实施技改项目141项,实施后的项目均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全年完成技改项目75项,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党委书记沈彬在回顾2014年的沙钢集团技改工作时介绍。
“我们研发新产品一直坚持一条,就是研发我们沙钢的装备可以批量生产的,因为这样才是最经济实惠的。”沙钢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沙钢钢研院副院长、海归博士张晓兵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不过,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沙钢在为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研发一种Q500qE钢板时,一次中试就投入500万元。他解释说:“我们沙钢对于科研经费没有预算限制。在科研上应该花的,一分也不会少;不应该花的,一分也没有。”
科技研发+平台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今年4月8日~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张家港召开沙钢钢铁研究院“600MPa级抗震钢筋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洁净钢冶炼技术平台集成与应用示范”“焦-化一体配煤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和“大型高炉炉料分布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4项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4项自主研发科技成果具有难度大、创新性突出等特点,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作用明显,整体技术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行业推广价值极大。
这仅是今年以来,沙钢充分发挥钢铁研究院科研平台和先进工艺装备等优势,实行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取得的部分创新成果。
“钢铁产业发展到今天,别人不可能把技术教给我们,自主创新其实是‘华山一条路’。”沈文荣说。
走在这“华山一条路”上,沙钢辩证地把握机制的建立、平台的搭建等要素,引导和促进科技创新朝着升值方向发挥作用。2007年,沙钢成立钢铁研究院,这是江苏省科技领域唯一以特大型优秀民营钢铁企业为依托的省级钢铁研究院。沙钢投入5亿多元加强研究院的软硬件建设,从海内外引进100多名高端专业人才,从国外引进世界最先进实验检测设备。
“没有机制的创新,我们钢铁专业的优秀人才也引进不来,因为现在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沈彬告诉记者。
目前,沙钢研究院已制定了科技项目从立题-过程检查-考核-结题评审到科研成果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鼓励研发人员多做项目、多出成果。研究院每季度对员工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评估,对季度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员工进行警告;年底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开展项目出色的人员进行奖励,建立起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近3年,沙钢研究院奖励各类科研学术论文共计163篇,奖励总额达23.35万元;奖励授权专利共计59项,奖励总额达20.85万元。他们还通过评定项目奖的形式,近3年奖励科研项目96个,奖励总额达430.98万元,充分调动了研究院研发人员“多做项目,多出成果”的积极性。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沙钢研究院以“项目制”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流程。本着“推广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的研发思路,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快出研究成果的总体要求,沙钢充分利用内部、外部技术资源,以沙钢研究院为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和“产销研”等研发形式,形成了沙钢研究院特有的“项目制”技术创新流程,以进行科学、高效和低成本的科技研发工作。
不久前,沙钢集团公司棒线厂六车间调试生产的耐海水腐蚀螺纹钢HRB400M成功下线,这是继沙钢生产厚规格超高强度EQ海工板系列及耐海水腐蚀螺纹钢HRB400R后,在研发高端海洋结构用钢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从这一品种的研发生产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沙钢研究院“项目制”技术创新流程的特点。
耐海水腐蚀螺纹钢HRB400M因其多合金元素复合的耐蚀化设计,在海洋环境中耐蚀性较HRB400R可提高300%以上,服役寿命可达到50年~100年,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钢材产品中拥有潜在的高端市场。
“潜在的高端市场”就是该品种立项的市场依据,而此前沙钢不断研发海工钢系列新品种所积累的技术储备则是实现基础。在沙钢,每个新品种开发项目都要经过前期调研、沙钢研究院和公司专家组层层论证几个阶段,然后由项目组确定研发节点、阶段成果要求、阶段成本预算等,并最终以项目合同的方式规范研发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沙钢充分发挥钢铁研究院科研平台和先进工艺装备等优势,实行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积极组织开展耐海水腐蚀螺纹钢HRB400M的研发工作,并决定在沙钢棒线厂六车间1号线调试生产。由于HRB400M为多合金元素螺纹钢,不仅冶炼成本高,而且对各关键点的控制也要求非常严格,冶炼和轧制难度很大。沙钢科研技术人员与生产一线骨干组成攻关组,在生产中创造性地采取在普通HRB400坯料上焊接专门冶炼的HRB400M小钢锭进行轧制的新工艺路线。
为确保顺利进行轧制,沙钢棒线厂六车间与钢铁研究院紧密配合,针对坯料前后钢种成分不一致、轧制负荷区别较大的实际情况,通过进一步精整坯料,选定合理的炉内存放位置以及控制好各关键点的温度,并开启高压水除鳞等工艺保证措施,使得钢材成品金相组织和各项质量指标全部符合标准,终于成功完成了耐海水腐蚀螺纹钢HRB400M的试生产。
如果说,沙钢研究院的科技创新属于“顶天立地”,那么,沙钢群众性创新活动就属于“铺天盖地”,形成了一线岗位上的大量成果。
“我们有钢铁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品也好,工艺也好,技术也好,可以自主开发完成。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立足生产现场的群众性创新,很有针对性和生命力。”龚盛介绍。
2014年底,在沙钢群众性改革创新表彰大会上,近600项成果获得了表彰。这是沙钢开展群众性小改小革科技创新活动的第18年。
一年一度的小改小革活动为有梦想、肯钻研和精研发的职工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开辟了技能提升的通道,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2014年,沙钢有6大专业类创新项目、591项创新成果申报,项目参与实施人员达2300名,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动力设备处处长范彬介绍说:“通过我们的一项机械化改造,可达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成品质量的目的。”
“我们对各棒材车间的水冷系统进行增压技改,以进一步提高控轧控冷的能力。”热轧带肋钢筋合金化降本项目的主要实施者高莹说,“通过开展一系列措施,一年来,热轧带肋钢筋合金化降本总额为1.0039亿元,平均降本27.6元/吨。”
“所以你说什么是人才?做高精尖的研发是人才,在生产、操作岗位上做出业绩的工人也是人才。我们通过改革,形成了管理、研发、技能三条人才通道,大家都是人才。”沈彬说。
科技成果+市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
“我们研究院最近做了一些调整,就是把研究院直接推到市场一线。比如,现在走访用户要把研究院的人带出去。”龚盛介绍。
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搞开发,是研究院走向市场后的一大特色。据介绍,沙钢研究院以“产销研”为保障,确保科研紧密贴合市场,延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起始节点。
在研发之前,沙钢研究院注重项目研发工作紧密联系市场情况和公司现有产品的产销情况,从市场紧需、公司产品架构薄弱的环节入手,进行产品项目的设计研发工作;在项目设计完成结题时,注重用最新的市场产销情况、客户及相关方的使用情况来衡量项目开展的优劣。
除此之外,沙钢研究院每年年初制订当年的研发计划时,还会特别针对钢铁产品的相关政策、未来的市场发展需要和趋势进行专门调研,保留不低于15%的前瞻性科研项目比例,为沙钢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站立于市场前端而积累技术、储备力量。
2014年8月份,沙钢成立冷轧产品研、产、销一体化工作组,强化对冷轧盈利产品的研发生产。如酸洗汽车结构钢QSTE420对强度、板形、表面质量及尺寸公差等有很高要求,包括抗拉强度必须在480MPa~620MPa范围内,表面除不能具有影响外观的各种缺陷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电泳漆涂装性能、板形要求波浪高度≤6mm,负公差交货,最大负公差0.1mm等。沙钢研发人员反复进行攻关试验,并抓好现场大生产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采用低碳铌微合金化成分设计和控制控冷技术保证钢板力学性能,采用低温卷取优化基板表面氧化皮结构保证酸洗板表面质量,同时,在酸洗前增设平整工序保证酸洗板板形质量。通过工艺创新和质量攻关,沙钢成功开发QSTE420品种钢并开始批量生产,目前第二批产销合同已经签订。
2015年1月份,沙钢冷轧新品种产量达2.7万吨,产品终端已延伸拓展至力乐汽车集团等多家知名汽车制造用户,进一步扩大了沙钢酸洗板冷轧产品的覆盖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从酸洗汽车结构钢QSTE420的研发过程看,沙钢研究院从研发计划制订阶段就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积累技术储备力量;在调研前期重点挖掘潜在客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在新品试用阶段注重与客户交流,明确改进方向。
“沙钢十分重视市场在产品结构创新创优中的导向作用。因为结构优化和产品创新最终成功与否,都要经受市场的考验,最终通过市场体现创优创新的价值和效益。”龚盛表示。
“我们还围绕重点品种进行质量一贯制攻关,任务明确,跟踪解决。”张晓兵介绍说,“而对市场需求,我们研究院反应很快。而且我们也有手段,有科研人员,有小试、中试设备,炼钢、轧钢设备,还有检测手段,能力强,能够整体研发。”
“举例说明,这个一贯制从牵头部门总工办开始,下面是领导小组,再下面是工作小组。总工办是一个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就是总工程师。他下面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长由须要攻关的产品所在部门作为组长单位,其他部门配合。领导小组下面是工作小组,由每一个产品的相关单位组成。比如,宽厚板攻关小组,就涉及到炼钢、轧钢、炼铁等多个工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销售处处长卢立华介绍。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满意度,沙钢还与用户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如贝卡尔特、巨龙钢管等建立联合研发机制,以用户的高要求倒逼品质的提升,成效也十分显著。
近3年来,沙钢突出“质量、效率、效益”三大重点,瞄准市场需求研发海工钢、管线钢、优质线材、高强度建材钢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150多个品种规格,每年的科研和产品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2%~4%。2014年,沙钢共开发投产新产品47个,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63亿元。
“在下一步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沙钢将坚定不移地实施质量为本的品牌发展战略,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创优中进一步打造沙钢品牌。”龚盛表示。
“从长期看,中国钢铁工业还是中国发展最好的一个行业。中国有哪个制造行业,能够真正地把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数来数去还只有钢铁。”沈文荣为钢铁的创新而自豪。而这样的自豪,也正是来自于胸怀的宽广。
“从沈老板开始,我们沙钢向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科技创新上,不会可以学会,不熟练可以学熟练。”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陈晓东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胸怀和不服输的精神,加上由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市场的导向所释放出来的科技生产力,驱动着沙钢因时而动,与时俱进,铸就了迈向“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百年老厂”的沙钢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