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祭重器 首倡铸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
在获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南钢机械公司和金陵古铜所于201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纪念日),联合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出“铸造一尊铜鼎,以致纪念”的建议。
南钢机械公司与金陵古铜所战略合作20多年来,曾共同铸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钟、南京静海寺警世钟、北京世纪坛中华世纪钟、联合国世界和谐钟等3000多件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器。
该建议上报后,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具体事宜。
数易方案 古方新艺
接到铸鼎的批复后,金陵古铜所和南钢机械公司一边落实生产基地事宜,一边在全国范围内寻求专家的智力支持。铸鼎方案数易其稿后,由最初的铸造兴华宝鼎(仿大克鼎)的设想,经中央决定最终调整为以抗战时期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的圆鼎楚大鼎为原型,所铸之鼎命名为国家公祭鼎。
经过反复研究,国家公祭鼎的具体设计方案也做了多次调整。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及铜质底座均留有南京特色元素的呈现。铭文由原来铸在内壁改到了鼎外,因为在泥范上直接刻字铸成后,文字笔锋清晰,既能基本保持原貌,还能铸出现代工艺无法铸造的字画、镂空画、高浮雕等效果。这样一来,对于“模”和“范”(铸件的模型,外为“模”,内为“范”)的强度设计要求是不同的,0.5毫米的误差都会让鼎身上的字和花纹产生错位,铸鼎难度提高。
古代铸鼎与冶金史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孔雀石炼铜技术,即加热碱式碳酸铜得到氧化铜,再加锡、铅生成青铜,用于铸造钟鼎彝器、兵器、日用品器物,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
负责铸造国家公祭鼎的金陵古铜所所长王丰陵介绍,铸造国家公祭鼎使用的“泥范铸造工艺”是中国独有、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工艺。泥范铸造工艺古代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吴越地域,上世纪因为多种原因一度失传。王丰陵的父亲王钟泉,曾是中国最权威的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之一。1984年,王钟泉父子俩将一度失传的铸钟术再现南京。目前,金陵古铜所和南钢机械公司正联合为这一生产工艺和制造基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浇铸国家公祭鼎这样大件的青铜器,正常工期至少需要日晒75天。但是,制作方案正式确定时,离公祭仪式举行日期只剩下不到1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受器型、式样的限制,以及铭文与记文的字数的要求,铸造于鼎身的文字字型都较小,更加大了整体铸造难度。
为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铸造,金陵古铜所和南钢机械公司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70砂代替了传统的黄泥靠模,有效地缩短了泥范的风干时间,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铸造时间,也保证了后期的精整时间。
过程艰辛 完美亮相
2014年7月,铸造国家公祭鼎工作正式开工,南钢机械公司集全公司之力投入到此次任务中。
2014年11月25日制模刻字,11月27日浇铸,12月1日成型打磨,12月3日江苏省委宣传负责人现场督战……从正式确定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到制效图、制模、浇铸、后期处理,总共不到30天时间,南钢机械公司厂房内,10多名工人全力赶工,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多日没离开厂房者大有人在。最终,“出壳”的大鼎铭文和纹饰十分完整,不需要再做后期打磨与修饰。
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国家公祭鼎铸造现场的那些事儿。
2014年11月27日,国家公祭鼎的鼎身在南钢一个车间里浇铸完成。原定浇铸日期是在2014年11月26日,但那一天的现场出了一个小插曲:
就在满满一炉铜水即将熔化成功准备开始浇铸时,王丰陵突然发现,熔炼炉的声音不对!一检查,原来地上有金黄的铜水流出。只使用过两次的新炉子漏了!事后检查这是多重因素所致。首先,自2014年7月份有了铸鼎意向开始,南钢机械公司为保证能如期浇铸,特意将这组只用过一次的新熔炼炉空置出来,一直未再使用。其次,在铸造熔炼的前几日,空气湿度过大。再次,当天熔炼铸造时等炉保温时间过长。
2014年11月26日,南京城晴空高照。第二天,在彻夜抢修好熔炼炉、重新配料熔炼后,铜水于9时58分出炉、开始浇入到模范中。此时,厂房外却传来哗啦啦的雨声,还伴有阵阵雷鸣。王丰陵一直紧绷着的脸上露出喜色:“因为对于铸造来说,此时下雨是锦上添花的大好事。在铸造前期即制分模、范模的时候,需要连续的干燥晴天,使得分模、范模充分干燥;而浇铸时需要空气湿度大,这样在浇铸时可以产生热交换,从而在器物上形成氧化膜,可使铸造出来的产品外观更加干净完美。”
果然,浇铸完毕大约5分钟后,模范中传出嘭的一声炸响,王丰陵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这声响说明,里面的空气都被排干净了。这个鼎的效果一定不会差。”当看到刚出炉的大鼎时,王丰陵喜出望外。尽管这次鼎身上的铭文字号比较小,但它们与纹饰一样都很完整,没有一个字残缺。更可喜的是,鼎身上已经呈现出美丽自然的古铜色,这是原本需要经过48小时氧化才能出现的效果。
其实,为了确保工期和质量万无一失,南钢机械公司此前曾多做了一套模范备用,好在备用模没有用上。
此外,还有一件事曾让王丰陵担心,就是如今很多青铜大钟外观很漂亮,但音响效果不理想。国家公祭鼎铸成后,敲击的声音像钟声一般清亮悠扬。“奥秘就在材料配比上。”王丰陵介绍说。1988年前后,有家国外的寺院找到金陵古铜所,要出高价让他们铸造一口大钟,之后又开高价让他们再铸造一批小的纪念钟。王丰陵猜出了对方的心思——他们是想研究铜钟的配方比例。王丰陵他们对每一个纪念钟的材料都做了不同配比的调整,使得这一独门工艺得以保全。
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行了首次国家公祭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以及南京少先队员代表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如今,国家公祭鼎每天都会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公众的参观。站在庄重的铜鼎前,每一名参观人士都在凝望历史、祈愿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