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的2015(第四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与会嘉宾和代表从技术、管理和智能制造多方面,探寻钢铁企业在当前全行业高产低效、微利甚至亏损运营的发展态势下,如何依靠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并运用冶金技术经济科学,实现体制增效转型发展。
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调研员王滨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赵沛为大会致辞。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需求下降和供应过剩矛盾的压力前所未有。1月~7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8%,为近20年来的首次下降,我国钢材产销量已经进入了峰值的瓶颈区;同时,钢铁企业普遍亏损,全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钢材价格指数降至66.69点,是有指数以来的最低点。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我国钢铁企业该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赵喜子认为,未来5~10年,中国钢铁行业都将处于峰值平台的下行区间,在这个阶段,开拓国际市场成为缓解国内钢铁市场压力的手段之一。钢铁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有能力“走出去”,未来,钢铁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赵喜子同时表示,“走出去”有利于化解国内需求的不断萎缩,但不一定能化解产能过剩,至少在5年内如此。钢铁企业要做的就是将产品“走出去”和投资“走出去”相结合,在“走出去”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国家间关系相对稳定、政局稳定、法律健全、合作意愿强烈,我们与其有共同利益、能双赢、合作系数高、风险小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
屈秀丽在发言中表示,要尽早走出困境,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钢铁企业要提高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密切跟踪国家出台的政策,抓住市场机遇,挖内潜、练内功,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李新创在题为《新常态下中国钢铁企业融合创新转型发展之策》的主题报告中表示,在新常态下,钢铁行业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此外,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监管将更加严格;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认为,企业要实现转型发展,还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专业规模化,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加快自主研发,走科技创新之路。此外,企业还要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企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进行管理创效。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多元发展,紧抓设计、研发、服务等价值高的环节,以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为目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产业链。
王滨表示,要加快推进钢铁强国建设,就应把落后和低效产能作为重点,加大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力度;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钢铁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广节能减排工艺技术,推进钢铁绿色发展;开展智能制造,作为引领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有优势的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协会、学会研究所和咨询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制造强国战略实施。
本届论坛还邀请到了新兴际华集团副董事长郭士进、河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王新东、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总裁黄一新、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军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陈晔博士参与对话,共解行业发展难题。中钢网副总裁王建安、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破产重组部合伙人郑志斌、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管理技术分会理事长齐二石分别就钢铁电商发展、企业风险管控、管理提升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
论坛期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了《2015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报告,对钢铁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解读,对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情况也进行了重新梳理。
本次论坛由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承办,上海期货交易所联合协办,中钢网给予大力支持。共有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国家开发银行和钢铁企业、上下游行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