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管理团队经营这几年,公司能够抵挡住市场的冲击生存下来,很不容易。实践证明,济钢人靠谱,济钢的管理靠谱!”对于济钢集团输出的管理团队,山东华通集团党委书记陈弘这样评价。
华通集团下属子公司山东舜世高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世高科)自从2013年被济钢管理团队接管后,生产经营逐步走上规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13年,舜世高科销售产品12.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2014年,在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该公司销售产品2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和60%以上。
国企的优势在哪儿
山东华通集团是以工业、金融、农业、建设、文化为主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舜世高科是集研发、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方矩管产品覆盖30mm~200mm各种规格,广泛用于机械制造、汽车改装、农用车和钢结构领域。但是,该公司自2011年建成投产后,受管理、技术和产品的影响,一直未能打开销路,产能没有充分释放,企业经营遇到了难题。
“向国企求援,向济钢求援。”华通集团董事长刘电新经过前期了解、深思熟虑后做出这样的决定。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刘电新深刻体会到,管理、技术、人才、经验、渠道、资源,是国企的优势所在。
双方多次洽谈沟通后,济钢集团经过慎重考虑,本着相互借鉴学习的原则,于2013年4月1日派遣鲍德炉料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靳连文为首的3人管理团队,奔赴泰安,全面承担起舜世高科的生产经营工作。经过半年的磨合、融合,济钢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准、措施方法、工作作风、经营绩效得到了华通集团的充分肯定。2013年9月30日,鲍德炉料公司与华通集团签订了《管理、技术、市场战略合作协议书》和《管理服务协议书》,正式开启了国企、民企牵手合作之路。
刚接管舜世高科时,靳连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以责任与担当,不辜负双方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坚决闯出一条路子来。”信心有、决心大,还要辅以适合的措施,让企业走出困境。为此,济钢管理团队按照“融合优势、灵活经营”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工作。
济钢管理团队建立了专业管理制度,理顺业务流程,使规范化管理有章可循;选拔合适人员,健全专业管理团队,明确专业职能,堵塞管理漏洞;以防范财务风险为切入点,规范采购、营销和产品定价机制;推行“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管理人员和员工一样,适应岗位就上,不适应岗位就下,销售人员连续3个月完不成最低销售量,自动淘汰;在生产环节试行计件工资,收入与产量挂钩,管理岗位除固定收入部分外,奖金与全公司销售业绩挂钩;销售人员按照业务量提成,保证最低收入,上不封顶。自此,舜世高科步入了正规化管理之路。
民企的优势在哪儿
据靳连文介绍,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起步之初往往战略不明确,管理架构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这些民营企业“接地气”,深谙市场规则。
所谓“接地气”,就是民营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组合和经营策略,这就有助于企业及时赢得市场商机,回避经营风险。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民营企业的活力得益于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往往能够在看似不可能的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如何打开市场之门?强化管理是前提,迅速出击是关键。济钢管理团队打出“组合拳”:处理好企业、终端客户、贸易商之间的关系,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发现市场需求,整合自身资源,变单一生产组织模式为产品加工配套、配货基地等多种经营方式;整合市场资源,致力市场对接,变身贸易商。
“大市场、小产品,大趋势、小定位。”靳连文对拓展市场有自己的看法,“要对大市场进行细分,做好产品定位。要把握好下游行业的发展趋势,生产有价值含量的产品,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品质,塑造一流的品牌形象。”
舜世高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市场开发制度,倡导“人人都是营销员”的理念,只要对市场销售做出贡献,不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公司以外的人员,都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让听到炮声的人来决策。”这是济钢管理团队的共识。分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吴雪飞作为管理团队成员之一,把在济钢工作时积累的丰富营销管理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民企机制灵活的优势,指挥营销团队打了不少“快捷战”。吴雪飞说:“从接到订单到决定排产,基本用时10分钟给客户答复。”
2014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形势愈加严峻。济钢管理团队审时度势,制定“内抓质量提高产品品质、外抓终端服务高端客户”的策略,调整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与中高端客户共同研发新产品,打造高端方矩管精品基地。
目前,舜世高科已形成稳定的高端客户群体,高端产品订单占比从2013年的不足30%提高到2015年的75%以上,销量和盈利水平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国企改革可借鉴什么
在两年多来的管理实践中,济钢管理团队坚持把济钢的管理积淀与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国企、民企管理融合、优势互补的新路子,实现了国企、民企的共创、共进、共赢。
陈弘表示:“整合国企优势资源,推进民企发展,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济钢在干部队伍建设、员工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行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财富。济钢管理团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济钢管理团队在搞好舜世高科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济钢部分单位和华通集团在营销、金融、党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两年来,该管理团队销售使用济钢、莱钢钢材30多万吨,帮助鲍德石灰石盘活资金600余万元,为鲍德炉料公司获取劳务费200余万元。
“大集团、小公司,大管理、小经营。”这是靳连文的又一心得,“集团公司制定战略目标和措施,但对下属子公司来说,不可能一个药方治百病,子公司要靠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但决不能躺在集团怀里不思进取。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实施、快速见效,凭借自己的能力,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当前,国企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调整的“阵痛”、转型的“沟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即通过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接地气”“闻炮声”,在市场风雨中“强身健体”,这是打破国企体制、机制“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济钢管理团队在参与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做法,对济钢集团子公司转型发展、分散突围具有一定的比照、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