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于“十二五”之初开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2015年是第五次对研究成果进行发布,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测评结果也得到了行业同仁的普遍认可。2015年纳入测评范围的钢铁企业一共有89家,合计粗钢产量6.45亿吨(2014年),约占全国总量的80%,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的钢铁企业。2015年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置了3大板块、11项要素、20个指标。与以往不同,此次测评大幅压缩了有关规模、技术装备的指标,同时增加了现金流、智能自动化这两个指标。此外,在测评方法上,今年首次融合了主成分分析、权重赋值这两种主流方法,通过交叉拟合得到最终测评分。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MPI)于2015年9月19日发布“2015年度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宝钢依然位居第一,领先优势非常突出;河钢、沙钢因总体表现优秀,位列第二、第三。
从测评结果来看,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前20的排名变化较大,第一位仍然是宝钢;河钢、沙钢、武钢、南钢、中天等19家钢铁企业,组成了第一方阵,河北钢铁从第六上升到第二,日照钢铁从第十八上升到第八,中泰特钢从第十四上升到第七、中天钢铁从第十九上升到第十二,而有些企业则出现了大幅下降,表明企业的分化在加剧,同时,近几年第一方阵中的民营钢铁企业数量和排名均提升较大,显示了民营钢铁企业的活力;津西、普阳、方大、石横、国丰、荣程等25家钢铁企业组成第二方阵,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一些中小规模走特色发展道路的民营钢铁企业。
钢铁企业的竞争在根本上是发展的竞争,而发展的竞争在源头上是规划的竞争。规划是钢铁企业竞争的起跑线。随着我国钢铁产业由规模扩张进入减量发展的时代,加之政府简政放权的推进,钢铁企业发展规划的主线也由投资项目建设转向竞争力建设,可以说减量发展时代的规划是竞争力规划,规划思路、内容、侧重点和表现形式都较以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有以开放式的思维、理念和方式,借助外部专业化咨询机构的力量并广泛吸纳内部员工深度参与规划编制,才能做好有战略、有深度、可执行的竞争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