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认为,中国工业建筑空间结构从大国奔向强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三要”——需要创新、需要各方人才、需要精密的加工制作与安装。
董石麟表示,创新包括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人才方面,在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科学试验、设计计算、加工制作、安装、管理等各个领域,都要有精通业务、具有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院士、大师、教授、专家、高级技师、熟练工人,从而组成一支庞大的梯队和团队;在精密加工制作与安装方面,要有高精度的制作与安装设备,要有设计加工一体化的计算软件,要做到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预制装配化生产空间结构。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岳清瑞指出,工业建筑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工业建筑面积已超过7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亿平方米以上。对于既有和新建的工业建筑来讲,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各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有许多专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他认为,从建筑产业的角度而言,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工业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和施工,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到工业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从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使旧工业建筑再生焕发出新生命的活力,到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与地域、人文脉络的并存,与可持续性传承等。
该会议由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岳清瑞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谢亿民,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中国中元物流院副院长、科技部物流中心装备联盟副理事长李刚,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席专家傅绍辉,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刘吉臣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