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并互为因果平衡关系。
为免弄混,以下我只说钢产量,生铁是用来生产钢的,钢材是钢坯(即粗钢,通常我是钢产量,指的就是粗钢产量)加工的,各有统计。这里只说钢产量。有时候,报道上说的钢铁产量,实际上也就是钢产量。
钢铁与工业的发展以及几乎一切基本建设,都有密切关系。早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为了发展工业,超英赶美,在工业上,我国就提出过“钢铁元帅升帐”的口号,其意很简单,就是说,没有钢铁大发展,其他都免谈。1958年,钢产量增幅接近50%,但那时钢的年产量,也就800万吨,接着就是三年困难时期,许多项目下马,钢产量猛降,到1962年时,只有600多万吨。
这以后,钢铁产量又出现猛增几年又大幅下滑的景象,都和按行政指令搞的投资拉动有关。说这段历史是想表明,历史早已反复证明,这样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代价也很大。
估计提问者是见了最近钢材价格下滑已到崩盘价库存高企才提的这一问题。这不是唱衰钢铁工业,不是烟雾弹,是实情。现在说一吨钢只赚1.68元,在前说一斤钢只卖1.75元,还抵不上白菜价。还说有的大钢企要去养猪了。早在今年二季度,产能已严重过过剩的钢铁企业,随着经济下滑,就已经是哀鸿一片了。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钢铁产量有约20年的比较平稳的发展期,多数年份的增幅在3%至7%这一区间,1996年时,产量突破1亿吨,并位居世界第一。加入WTO后,开始猛增,低时为15.85%,高时达到27.24%。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减至2.35%。但此时我国的钢产量已经是5.01亿吨了。
这里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在钢铁产量高的情况下,每增一个百分点,增加的绝对产量越多。09年启动经济刺激计划起,钢铁产量猛增,增幅在13.5%至8.9%的区间,绝对增加量1.82亿吨,2011年,达到6.83亿吨。前几日有报道称,据工信部和中国社科院的分析,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换句话说,这三年间,我们不增加产能,其产能也大体也是够的。
对于中国钢铁产能的过剩,国家也试图调整,但在这几年高歌猛进GDP的态势下,根本调整不下来,我见过外媒报道,说中国报道的钢铁产量是低估数,好像说到有8000万吨被瞒产了。
这里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即钢铁生产需要与钢铁的消费相匹配。现在世界经济状况不佳,欧美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幅整体下滑,钢出口受挫,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国GDP一而再再而三下滑,国内对钢的需求受限,房地产被调控,基本建设规模受控。于是问题总爆发,钢的产能过剩更显突出。不仅是钢,按工商部和社科院的分析,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电解铝早已处于亏损状态。
现在我们来想一下,6.83亿吨钢,如果有1.6亿吨没有消费,就是过剩的,这1.6亿吨,花了多少投资,涉及到多少人就业。如果再加上其他,如水泥等的产能过剩,无论是已花的投资、设备和厂房的存量,以及涉及的就业人数都是庞大的。所以,我国的经济不仅被房地产绑架了,更是被投资拉动绑架了。
目前的情况,恐怕即使不再调控房地产,也未必能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而如果放开不再调控,今后的情况只会更严重。有媒体报道称,仅9月5日和6日这两日,国家发改委所批项目的投资量则达上万亿。今年二季度,GDP三年来首次下滑至7.6%,还没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预期增长7.5%呢,方方面面就慌了。随着投资冲动由地方曼延至国家,眼见得发改委又在大批项目了,于是又出来一帮专家出来分析说,今年增速还是可望达到8%的,于是媒体跟进报道,似乎又可告慰天下了。
在观察宏观经济上,学界说,看用电指标,用电指标上去了,GDP就增长了,反之,就下来了。其实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指标,钢的供求紧张,价格上扬,那就是在用投资拉动等手段对经济搞强刺激了,反之,经济就从紧了。这也表明了钢铁行业与经济状况的紧密关系。
事实上,我国钢产量虽然高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在生产钢的能耗上、钢的品种和质量上,都存在大量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大量的产能过剩,究竟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本来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应该通过市场的作用去调整,哪怕有断臂之痛。如果不痛思此种组织经济的行为逻辑之弊,积累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高速度,真有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