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铝协发布“铝土矿赤泥管理最佳方案(中文版)”。该方案报告是国际铝协在2014年完成的,用来指导全球氧化铝生产中的副产物赤泥的贮存、治理、利用和复垦等活动。报告中列出了贮存设施设计和管理标准,介绍了部分氧化铝企业的赤泥管理最佳案例和经验,重申了铝土矿赤泥志愿性目标。该报告是全球铝业专家智慧和相关企业实践的结晶。中文版的推出,有助于帮助中国氧化铝企业及相关部门学习先进经验,做好赤泥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该报告中文版由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协助完成,尚轻时代为此项目提供了志愿者服务。
国际铝协在报告表示,在19世纪末期,随着氧化铝/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导致了铝土矿赤泥的产生。在当今社会,铝土矿赤泥是规模最大的工业副产品之一,仅在2010年年底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铝土矿赤泥的存量估计为30亿吨。目前,赤泥贮存数量以每年1.2亿吨的规模增长,研发和实施有效的贮存和补救方案,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铝土矿赤泥(以下简称为“赤泥”)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受铝土矿特性和拜耳法工艺的影响。每一个氧化铝厂的技术和工艺,影响排出物料的水份含量和pH值——这二者是铝土矿赤泥管理的二个主要因素。
确保赤泥管理,是业内目标所在。本报告阐述的内容,以全球最佳方案为基础,针对操作和赤泥坝封闭后的管理,提出安全的贮放方式,以及可接受的对社会和环境影响较小的方案。
最佳方案,是在给定的时间和场合下从事的最佳途径。最佳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随着发展过程提出的创新性方法。
“最佳方案”并非单一的针对赤泥管理的“一体通用”描述:它涉及针对每一个风险的管理,并提出与此相应的最佳实用技术。最佳方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理和环境条件,以及政府政策和法规条文。重要的是,最佳方案也受社区因素的影响。
赤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是改变排出物料(譬如使用过滤技术),以利于采用不同的长期贮存、补救和再利用的方法。对现有的赤泥补救方案,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贮放物料的高碱性是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
国际铝协介绍,推荐的最佳方案,来源于一系列的专题讨论,这包括2012年在珀斯与氧化铝质量工作组(Alumina Quality
Workshop
,AQW)的合作,以及2012年在南宁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CNIA)的合作。来自全球氧化铝行业的运行和技术专家,确定了相关的设计和管理标准,相关标准推动最佳方案的实施,以便对铝土矿赤泥设施进行可持续性管理。
据悉,根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大宗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计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为50%。铝土矿赤泥列入了上述计划内容。按要求,至2015年赤泥的利用率要达到15%,2020年目标为20%。但是实际上,中国2012年赤泥的利用率估计为4%,目前也不超过5%。随着中国氧化铝产量的扩大,中国既往堆积的和新产生的赤泥量十分巨大,已经对土地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也带来巨大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因此,该报告中文版的发布对中国氧化铝企业来说恰逢及时,对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