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钢材料作为基础性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各领域,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特殊钢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特殊钢高端论坛、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日前在武汉召开。
会议特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军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有关领导和行业专家作主题报告。共有来自全国特钢行业50余家单位的9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主办,湖北省金属学会、中信泰富大冶特钢协办。
高端论坛阶段,中钢协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对“重点基础材料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化”专项的设立背景、目标以及主要任务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中主要任务包括高品质特殊钢,绿色化与智能化钢铁制造流程,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以及先进能源用钢等五项,细分为21个分项,主要以产品为主。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强重点介绍了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相关内容,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跟踪模仿和产业培育阶段,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技术加速深度融合,上下游融合步伐加快,绿色化、复合化、智能化成为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新材料发展的驱动力由军事需求向经济需求转变。
军事科学研究院大校栾大龙介绍了我国空军和海军发展对材料的需求,以海军为例,相关需求包括围绕大型水面舰船、大深度潜艇对1000MPa级以上超高强度纳米相强化钢技术,高强难变形合金曲面构件多点冷成形技术,不锈钢与Cf/SiC复合材料高性能钎焊技术等。报告指出,特钢发展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检用”相结合的技术+产品创新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应用相配套的特种船舶/海洋工程用钢体系及核心技术群。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曹正的报告重点围绕汽车用齿轮钢及热处理技术,一方面分析了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齿轮钢的要求,包括从钢材质量和生产工艺两方面对高强度、变形小、降成本提出的系统要求;另一方面则重点分析了汽车齿轮钢渗碳热处理技术及相关应用情况。
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董瀚在报告“特殊钢产业发展的匹配说”中,系统分析了材料生产、零件加工、采购应用三方面的匹配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朱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电炉炼钢流程洁净化技术和二氧化碳在冶炼过程中的应用等内容;马鞍山钢铁公司杜松林副总和大冶特钢张志成部长分享了各自公司特殊钢流程、装备、品种开发、质量控制等情况;镭目公司代表介绍了镭目在钢铁装备技术绿色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发展工作。
在特殊钢分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上,秘书处总结了2017年工作情况;之后大会以“新时代特殊钢技术质量体系的适应性”为主题展开讨论,为“十三五”如何更好做好特殊钢学会工作、发展好特殊钢行业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