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项目“中美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对比研究——思考与借鉴”启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张寿荣院士和殷瑞钰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王天义和李文秀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马军为大会致辞,副院长于凯主持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项目负责人张寿荣院士首先发表讲话,张院士指出,目前中国钢铁产量虽然世界第一,但并不是世界最强,应该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本项目研究非常有必要,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交流,为下一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杨梅梅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研究目标、初步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张寿荣、王天义和李文秀等有关专家,就项目启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充分肯定了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的前期准备工作,认为院里高度重视,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对院里提出的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表示高度认可。
最后,殷瑞钰院士对本次项目启动会进行了全面评价和总结。殷院士首先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高度,明确了中国钢铁行业未来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指出中国工程院就是要在国家、时代和战略层面思考问题。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中国钢铁工业要首当其冲,率先成为钢铁工业强国。
美国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钢铁工业起到支柱和引领作用,但到后工业化时期,角色发生转换,钢铁工业不再发挥引领作用,而是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中国钢铁工业也将会面临这个角色转换,钢铁产量逐渐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但同样会经历一段起伏波动中下降的历程。同时,钢铁工业还是社会文明绿色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工业化后期还是后工业化时期,钢铁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材料,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地位不会变。但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钢铁工业自身需要调整,向低碳、绿色和环保方向发展。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美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轨迹、原料和能源结构变化、钢厂工艺流程变化和模式的转变、企业结构变化以及环境负荷削减、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经验教训和采取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项目组表示,将按照中国工程院和与会专家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项目研究方案,充分借助自身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等理念,项目组全体成员一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比中美两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趋同性和特殊性,借鉴美国钢铁工业调整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钢铁冶炼流程发展方向进行预判,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发展方向的建议,找出资源和能源的变化情况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影响规律,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